欢迎您来奉贤人才招聘网

手机APP
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职业指导 > 简历指导 > 打工青年的城市困惑:不太喜欢农民工这个称呼
打工青年的城市困惑:不太喜欢农民工这个称呼
作者: 时间:2009/6/17 阅读:368次

苦苦寻觅着精神家园 新生代打工青年的城市困惑

    皮村

    “三环繁华了,就搬到四环;四环繁华了,就搬到五环、六环。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边缘化我们的过程”

    “皮村,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与东六环之间的一个村庄,毗邻温榆河,距离市中心乘车路线40多公里。常住人口1000多人,外来人口5000多人。外来人口数量随着市里高楼拔起,仍在不断增长着……”

    这是DV纪录片《皮村》的一段开场白。画面定格在傍晚时分,村子熙熙攘攘、人头攒动的街道。

    纪录片的作者叫王德志,一名地道的城市打工青年。他说,片子即将在中国第六届纪录片交流周上放映。片子拍于2007年,两年过去了,皮村外来人口数量几乎又增加了一倍。

    王德志,老家在内蒙古靠近东北的一个小村子。当年,18岁的他靠着那么一股子劲只身一人来北京打工。他在餐厅刷过碗,蹬三轮送过水,也在面包厂、印刷厂、广告公司做过。

    他记得,2005年刚搬到皮村的时候,街上没有多少人,更别说商店。现在周围的荒地建起了厂房,街上有了饭馆、日杂店,临街房租也由500元涨到了1000甚至1500元。到了晚上到处都是人,用东北话形容是“乌泱乌泱”的。

    “我们这些人最早都是在三环混的。后来三环繁华了,就搬到四环;四环繁华了,就搬到五环、六环。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边缘化我们的过程。”黝黑、瘦削的王德志,看起来与大多数的打工者并无二样。然而,交谈中,只有小学文化的他,口中常常蹦出社会学者惯用的语汇。

    如果说,皮村,是中国城市化、工业化过程的一个缩影,那么,纪录片《皮村》则是一个底层的城市打工者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次反观和思考。

    除了拍纪录片,王德志还与工友一起自编自导自演过两部打工题材电影。一部是《顺利进城》,讲一个叫顺利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遇到的一系列不顺利的事情。另一部是《命题人生》,讲的是两个打工青年与自身命运的抗争。他的作品交织了复杂的情感,有讽刺,有同情,有无奈的宿命,也有不甘的反抗。

    王德志的另一个身份,是打工青年艺术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。想要通过某种途径,改变打工群体状态的人并不止王德志一个。

    新工人

    “我们是以农民身份进入城市,但是现在干的活就是工人的活,所以应该是新工人”

    2002年,几个不同行业的打工青年,因为共同的文艺爱好,聚到一起,商量着能不能把自己的文艺特长演给跟他们一样身份的人,利用业余时间,免费表演。于是,由五六个人组成的“打工文艺演出队”成立了,也就是后来“打工青年艺术团”的雏形。

    他们把打工者的经历和故事编进歌词、写进剧本,唱给工友听,演给工友看,在打工群体中引起强烈共鸣。《开往家乡的列车》、《团结一心讨工钱》、《天下打工是一家》等歌曲在工友中广为传唱,影响力竟然超过了流行歌曲。

来源:奉贤人才网
热门推荐